路路通是玉还是翡翠?
在说路路通是什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路路通”这个名字的由来。根据我的了解,“路路通”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广记》中,原文如下: 清·夏仁虎《广记·灵验记·王仙姑》:“后一夕,梦一女郎至,自称姓张,名天雪,家本浙东。年十二岁时,被一老人以两枚路路通珠子买去,每夜于灯上焚一珠,至今未灭,已二百余颗矣…… 路路通原指一种叫做“路路通”的装饰品,这种配饰起源于宋代或者更早,最初的形式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找到一些文献资料。
宋人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元夕,凡大小宫观寺院,贵家士族,俱设三圣佛前供奉紫姑神,并彩棚花架,悬绣挂珠,陈铺陈,设床席,极其华侈。其大者,或用五色彩结做楼台殿阁之形,谓之‘路路通’;小者用油纸剪成花样,谓之‘花街’,也都绚烂可观。” 而明代田汝成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关记载: “又如道院烧香之人,手不释念珠,耳中必带路路通。”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路路通”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早,而且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用五色彩结做楼台殿阁之形的‘路路通’”。
到了明清时期,“路路通”这个叫法已经很普遍了。我查阅了一些古代小说,发现“路路通”这个名称的出现频率相当高,而且形象也多种多样。有时候它会被赋予人的形状(比如人形路路通),而有时则只是几颗圆溜溜的珠子串联在一起而已。 不过从所有的文献资料里看,这些“路路通”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可进可退之物”,既可以像钥匙串上的钥匙一样被来回转动,又可以像门牌一样被推来推去。
结合以上分析来看,路路通应该是一种古代的饰物,它的材质可能有很多,但是形态大体相似,都可以像钥匙和门牌一样被推来推去,并且可以绕圈转动。而由于历代汉族人民都喜欢将“路路通”挂在脖子上(一般和佛像或佛珠一起佩戴),于是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 至于题主所说的那个“翠绿色的玉佩”,我认为很可能就是现在的“路路通”,只不过材质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