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下看种?
“种”是评价翡翠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指的是翡翠的原石(原石尚未进行加工)在使用抛光粉抛光后,表面所显现的光亮程度。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玉石和矿物都有一个共性,即硬度越大,抗磨光能力越强;折射率越高的宝石,其表面反光能力也越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鉴别真假。 具体方法是:用一只小手电筒照射翡翠的表面,观察其反射回来的光线是否明亮、均匀。
如果光线很暗,或是一闪而过,说明该翡翠的种质较差,反之则较好。 但这个方法对种水的判断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有些特殊品质的翡翠,如玻璃种、冰种,它们的质地非常细腻,手电筒照射下的反射效果并非最佳,此时就可以结合其它方法来共同识别。 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肉眼和仪器来鉴定。
一般来说,有经验的人,通过肉眼就能大致区分天然与人工处理过的翡翠了。 如果还是难以分辨,可以利用二苯胺醇溶液染色法。具体方法是:把要测试的翡翠放入盛有二苯胺醇溶液的杯子里,如果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黑色沉淀物,就表明此翡翠经过染色,质量不好。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还可以借助仪器来检测。比如使用偏光显微镜来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结构等,再结合多种特征综合判断,便可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软玉和翡翠二者比较,软玉的结晶颗粒更细小,肉眼不易看出其颗粒定向排列,翡翠结晶虽也较细,但用 10 倍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粒状斑状的定向排列。鉴别时用 10 倍放大镜观察翡翠表面,如果有无数个小凹坑就证明是翡翠,因为翡翠是有无数个结晶体构成的,每个结晶体都会有崩落的现象产生微小凹坑。
翡翠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光线在翡翠内部的反射、折射、漫射是杂乱无章的,因此不可能出现一个整体或者相对大的整体镜面反射出来,因此翡翠“水头”再足的,肉眼也观察不到有整体平面镜面出现。
而由玻璃、石英石等均质多晶物质制成的人工翡翠,由于晶体结构的相对松散,在“水头”做的很足以后,从翡翠平面的某些局部可以观察到整体的平面镜面,并且在镜子的反射光下观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因为翡翠是硬玉矿物,属于玉石类具有粒状斑状的定向排列,这些结晶体的边界在强光的照射下就会反光,从而会呈现“翠性”,即所谓的“桔皮效应”现象,这是鉴定翡翠的重要特征。在光线比较弱的时候看不太清楚,但是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在黑色无光泽的毛面包浆翡翠上,仔细观察其局部表面即可观察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