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假的么?

岑莹岑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提问其实暴露了很多题主潜在的价值观,就是觉得清宫廷物件儿一定是假的(或者真假掺半),现代的物件儿才是真品。 事实上,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清代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清代制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们今天的鉴定方法和观念是在民国之后才逐渐确立和完善的——在此之前,我们并无“近代”的概念,也无所谓“当代”。因此所谓的“近现代文物鉴定”其实是民国以后的事情,而之前的玉器年代判定多数以形制定年代(或者说型)。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今天的人们视翡翠为“缅甸进口”,实际上,早在明清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开采和加工翡翠的习惯了,只是明代的工艺水平较低,所以成品率很低,价格昂贵,只有皇家和富贵人家才能使用。

从清中后期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翡翠原料的采集和制作加工成本都大幅下降,在广大老百姓中也得以普及。所以无论是清宫旧藏还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翡翠摆件、挂件等,绝大多数均为清末民初之物。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的玉石开采和冶炼技术多向外商泄露,所以有些东西确实是外商代做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清皇宫里用的玉器和民间使用的玉器全是假货。

蒙小虹蒙小虹优质答主

关于清代翡翠的发现和开采,还有一段故事呢?在缅甸北境有一座象山,象山的北面有一条怒江,怒江上游河谷中就蕴藏着丰富的玉矿资源。缅甸北境,明清时期属云南永昌府潞江厅辖境,统称“缅境”。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很早就能就地取材利用玉材制作一些装饰品,其地玉石亦经常由边民间运到腾越州出售。

在明代缅甸归属云南,两地交往尚不十分严重,随缅甸内斗纷起,特别是18世纪中叶英国侵略者入侵缅甸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缅甸贡绝,贸易亦废”,因此从陆路进中国的翡翠很少。翡翠之在中国出现,乃是从海路辗转经广州运至北京和江浙一带。

翡翠进入清廷之后,先是乾隆皇帝钟情此物。清宫档案记载,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是清朝后妃争用翡翠之高潮。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玉石贸易的繁荣,翡翠石料源源不断地通过腾越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翡翠从宫廷走入民间,并进入社会上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清代翡翠的鉴别方法:

1看颜色:颜色是翡翠质量的第一决定因素,俗话说“内行看色,外行看工”, 翡翠颜色主要分为绿、红、黄、紫四类,翡翠饰品的绿色,常呈翠绿色、苹果绿、菠菜绿、祖母绿。一般来讲,绿色要浓一些。

2看透明度:“水”是翡翠业内对透明度的形象称谓,透明度是翡翠的第二质量决定因素。透明度好的翡翠质地比较细腻,透明度差的翡翠质地比较粗。

3看净度:净度高的翡翠,内部的裂隙和杂质越少,价格也越高。净度差的翡翠内部裂隙和杂质比较多。

4看种份:种份是鉴定翡翠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行话中所谓“老坑种”、“玻璃种”皆指翡翠质量较佳者。所谓“仔玉”、“老工”等皆指玉件的成色、质量上乘。

5看工艺:精美的雕刻可增值,而劣质的雕刻会减值。行内人把翡翠的“工”分为粗工、中工、细工三个档次,一般用在质地较差的玉件,多用细工(浮雕、镂空)雕琢玉兽、花卉等首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