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怎么看?
老翡,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鉴定标准,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会影响其品质。所以老翡的鉴定评价会比新翡更主观一些。 这里说的“老”并不是指种水色工这些物理性质的存在时间,而是指其被人类佩戴利用时间的跨度。如果一件东西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下来,那么这件东西可以说是很“老”了;而如果一件东西只是最近两三年才制作出来,那肯定算不上什么“老”东西。 “老”与“新”没有明确的时间界点,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比如战乱、灾年等等让古董商无计可施,只好将刚刚制作完成的玉器卖给百姓,这样的买卖虽然亏本但总能勉强维持生意。而另一部分玉器则是被当做贡品进献给了皇室贵族,这些玉器经过无数人的手把玩,沾染上了不同人的气息,渐渐有了灵气,变成了所谓的“老”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对“老”的定义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是因为物质匮乏所以才把刚做好的东西当成宝贝,而现在人们则是因为精神空虚,所以转而把那些有年代的文物当宝。于是很多民国时期的玉器被当成了难得的珍品,甚至价格还一路飙升。 不过,“老”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件玉器的价值。毕竟有些古玩玉器之所以能卖上价,更多的是因为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老翡翠一般是指传世品或出土品翡翠首饰,其历史一般至少在百年以上。鉴定翡翠时,除了从色、香、净、地来分析外,很多专家和行家都要考虑到翡翠首饰的年份问题。老翡翠,一般有如下六个特征:
1,颜色变化。老翡翠传世久了,颜色都会由内而外加深,即所谓的“发色”。
2,有冰化感。老翡翠由于是长年累月佩戴,而被人体的汗油所浸润,并产生了包浆或浆性反应,从而由内而外,透出一种“冰化感”来。
3,起莹。一般老翡翠由于浆性反应所产生的“莹光”是内敛的,也是真正的“起莹感”。而非老翡翠即使打过蜡或其它什么胶,顶多称为“起亮”或“起光”,而“起亮”和“起光”的感觉是很容易辨认出来的。行家称其为“外亮”和“硬亮”,而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内“莹”。
4,起包浆。包浆一词一般用于玉器,其实翡翠传世到一百年以上也出包浆了。包浆与翡翠表面的冰化感、浆性、莹光等是分不开的,有时还略有灰暗混浊的感觉。老翡翠有包浆或浆性,一般必有灰暗或浊度,如果没有浆性就清亮透彻的翡翠首饰,那必不是传世品或出土品。
5,起红晕。人有血脉,所以人的皮肤才红润。翡翠是有生命的,与人戴久了,也会在翡翠的皮壳外表形成如血脉般的红晕。这是人体给翡翠的滋养。行家称为上皮壳,起红晕。所以皮壳红晕是老翡翠明显的标志。
6,有岁月留下的包浆开片。老翡翠一般必有岁月所留下的伤疤或开片,并在开片裂痕上经过包浆滋养,因此包浆开片也是老翡翠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