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跟玉怎么分辨?
作为一个在云南待了好多年的外来人,见过的玉石也算不少了(当然和行家相比差远了)。在这里,“玉”是指广义的玉,它包括软玉、硬玉(翡翠)等,而“翡”则指的是红色色的玉,“翠”则是绿色的玉。 有人把硬玉称为“翡翠”,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同理,有人把软玉称为“白玉”,也是不合适的。(这里所说的软玉、硬玉都是指翡翠中的玉料品种) 在所有玉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软玉中的和田玉了--洁白温润、质地细腻。由于历代皇室的推崇,加上《红楼梦》的渲染,如今的和田玉已经享誉海内外。 但说到和田玉,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皮色。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宝石都有其天然的“皮肤”——风化层或蜡状表皮,这是时间赋予它们的印记。
同样,和田玉也有“皮肤”——皮色,只不过很多人把它和肤色混为一谈而已。 和田玉的皮色千差万别,主要有黑、青、灰、黄、白五种基本色调,其中以黑色最为普遍。除了黑与白色调外,其他的颜色一般称为“有色玉”,它们多呈淡青色或黄色。 有读者会问,是不是所有的和田玉都有皮色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皮色其实是由氧化铁浸染形成的,而含铁量高的玉石通常质地较好,所以皮色往往也鲜艳夺目。
但也有一些玉石没有皮色,比如羊脂玉就是其中一种。这种玉虽然外表光洁,体内却含有微量的透闪石、阳起石矿物,质地十分细腻,在内部结构上和带有皮色的玉没什么区别,因此光线不容易进入,也就没有明显的表面反应。
很多初次接触玉器的新手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其实在古书中有关玉器的记载也不少,古人也十分重视玉器的“色”,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如《礼记·典瑞篇》云:“王之皮弁,质昭文。”孔颖达注日:“冕服五色,故曰质昭文。”又《礼记·郊特牲》云:“素丝组茵,王侯之所以御冬。”
清人徐珂所著的《清语拾零》中也对玉的色作过详细的解释:“色之辨甚难……有正色,有邪色……红之为色甚正,然而有朱红、胭脂红之分。红者,朱砂渗布于肌里也;胭脂者,红晕泛于表面也。此二红均正色,可入画。他如粉红、酒红则兼正带邪,惟宜点缀,不得漫加铺叙。再如墨绿、灰黑,均为邪色,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