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在哪里出现?
“翡翠”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据传,当时西域回鹘国进贡给唐朝的礼物中,就有“翡翠”。《唐会要》记载说,“回鹘于公元746年(大唐天宝五年)十一月进奉翡翠器千事、猫睛宝石等。” 那么,这些来自西域的“翡翠”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翡翠”呢?这就要说到我们常说的“翡翠”的一个来源——缅甸翡翠矿床了。
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有关“翡”和“翠”的文字资料出自湖南石门县出土的西汉文物,其中一件青铜剑柄上刻有“翡”字;而最早的关于“翡”“翠”并用的文字资料,则见于洛阳出土的一枚西晋铜币,钱币上的铭文既载有“翠”又载有“翡”。 不过,上述资料中的“翡”“翠”似乎与今天我们所知的“翡翠”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专家在研究之后指出,这些材料中的“翡”“翠”其实指的是一种绿色钠铝硅酸盐矿物,也就是橄榄石族的透辉石,属于古代玉材的一种。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材质并不能算是很好的玉石,所以价格一般都比较低。
那么,古代的“翡”“翠”跟今天的“翡”“翠”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有充分的考古证据证明,我国古时候的“翡”“翠”就是今天“翡翠”的前身。
1954年至1957年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北票市上园乡发现了三处辽代墓穴,其中M2号墓的随葬品当中有一件绿玛瑙龙形佩饰,这件玉佩由绿褐色透明玛瑙雕刻而成,整个形状类似于一条俯卧的巨蟒,身上浮雕两条相向而行、翘首而望的龙纹,其绿色部分运用浸色工艺染成了纯正的绿色。 更为有趣的是,在M2号墓的另一件文物———玉璧上,还有一件镂空雕成的玉斧,斧头部分阴刻一枚隶书印章,刻文为“皇宋御前首饰工范子”,显然,这是一件工匠命名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玉器上所施的染料正是绿色的“翠”!可以想见,这枚青翠莹亮的玉璧在千年以前一定曾经光彩夺目、艳惊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