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分多少?
在讨论种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聊聊“种”“水”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很多刚入坑的朋友都会把“种”和“水”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种”更偏向于种老嫩的形容,而“水”则更多指水头(透明度)的长短。 比如一块明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它的“种”老的程度如何——种嫩,种老;而对于成品,我们则是通过“水”头长短来分辨,有水头,没水头。
不过,当我们在评价一件成品的“种”“水”时,往往还会结合抛光情况一起判断。 这是因为无论是“种”还是“水”,其本质都是对于光感效果的描述,而抛光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光的摄入与反射效果,进而影响“种”和“水”的表现。 所以,当一块原料没有形成足够好的抛光面时,即使种很老,也会因为反光不足而导致“水”头短,看上去很干。而如果抛光过度,同样会丢失一部分“种”的感觉。 当我们看一件成品的“种”“水”时最好同时观察其抛光效果,以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老玩家口中常说的“种”究竟包含了哪些含义。 在中国古玉石文化中,“种”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它除了指玉石本身的光泽感外,也包含颜色、透明度和结构等因素。而在现代玉学中,这些内容被进一步细化为“种质”“种水”和“种色”。
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玉雕师们在给作品打眼的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术语,但无论用什么词汇表达,它们的意思都是一致的。 “种质”——指的是原料表面结构特征的整体表现。这一层面的概念大于实际用途,更多地体现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种水”——指的是原料的水头长短以及透明度的情况。这是最容易与“种质”相混淆的概念,应注意区分。
“种色”——通常指原材料自然形成的颜色的范围,也就是人们对色彩认知度的一个维度。当然,它也受到一定比例内含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评估中应该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