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化冰什么区别?
从字面意思理解,“化冰”应该是指糯冰种(或者冰种)翡翠内部晶体颗粒变得模糊而呈现如冰块融化一般的状态,即“变透”或“变水”,这种变化对价值的影响很重要吗? 在所有玉石品种中,翡翠的密度最大,达到3.30左右,硬度也最大能达到莫氏硬度6.5-7.5间,这意味着其他宝石相比起翡翠来都是“软妹子”,所以其它宝石经常被雕刻成“浮雕”,而在翡翠饰品上却很难找到这样的雕饰,其原因就在此——翡翠本身硬度够、弹性好,不需要借助外力来保持形状。
但是如果说到“脆弱”,那也是真真切切的! 翡翠是矿石中唯一的一种有机——矿物晶体,其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这就形成了表面粗糙的翡翠原石,经过几十万年的地质变化,表面逐渐被风化剥蚀,形成现在温润、细腻且具有光泽感的成品玉。 但是,这样的外表下隐藏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弊端——由于内部分子的排列组合并不紧密,使得翡翠具备一定的通透性;而其中的矿物成分呈纤维状分布,相互之间存在的缝隙和裂纹在抛光后都变成肉眼难以发现的几何缺陷,这些都会影响光线的穿透,让翡翠显得“不透阳光”“不亮”。 所以,提升透明度对于翡翠来说是很重要的,而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玻璃种”翡翠了,其通透宛如晶莹的琥珀,即便是不打灯,也会给人一种“莹光亮泽”的视觉效果。
那么当玻璃种的“莹亮”遇上糯冰种的“水润”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糯冰种,顾名思义就是在冰种的基础上更加滋润、通透。但是,这里的“更”字意味深远——“增透”(比如油青种的结构是粒状结构的翡翠经过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吸收水分而膨胀形成的)并不是指糯冰种比冰种更透明,二者之间的透明度相差并不大,而正是这细微的差别影响了价格。
除了结构导致的透明度差异之外,在光源的照射下,也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透明度种颜色的鲜明对比——在冰种面前,我们通常用“清澈见底”来形容它,而糯冰种则像是水里掺了糖,清朗中夹杂着一抹柔和、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