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起荧是什么?

支广支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起荧”; 简言之,就是光线在翡翠上产生反射作用,我们看到的荧光闪烁,这就是起荧。 在自然光下、阳光下能看到明显的起荧光的翡翠,一定是绿色很浓、颜色分布均匀、种水比较好的满绿翡翠。

反之,如果是灰暗、无色或者色不够均匀的绿色(色根),即使种水再好,也不会出现起荧光的现象。 这是因为: 自然光或阳光是由许多波长的光混合组成的,当光线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时,由于各个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反射能力不同,结果就造成了每个物体都有其独特的光谱。 这个光谱可以用光谱仪直接监测出来,而人眼其实是一种复合传感器,可以识别光谱范围在400nm与700nm之间的电磁波,也就是可以看到肉眼可见光(RF),而这仅仅是整个人眼可识别光谱的极小一部分。 而电磁波的波长跨度极大,从波长不到1纳米的伽马射线到波长几十公里的无线电波。 我们所看到世界,只是这个宏大宇宙的冰山一角。

对于自然界中很多物质而言,除了少数元素(金、铜等)由于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形成电荷而带有一定导电性之外,大多数物质的带电量都是很小而且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天然没有光电效应发生。 但人体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导体,因而当人体接触这些不带电的自然界物质时就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

不过,人体产生的光并不是来自人体本身,而是来自附着在人体表面的细菌、尘埃等,因为这些微生物和颗粒本身就带有点电,加之人体皮肤表面经常分泌电解质(唾液、汗液等),使得人体带电情况更加明显。 所以,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绿色,或者是绿色不均匀分布,而又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的物质,比如铁铝硅酸盐矿物、石英岩、花岗石等,即使是沾满了灰尘和油脂,也很难把皮肤染成黄色,而是显得灰扑扑的。 相反,绿色翡翠因为含有铬元素而呈淡绿色,铬是电负性很强的金属,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使得翡翠表面也带上少量负电,从而具备了对可见光的吸附能力。 当可见光照射到带有色素的颗粒(杂质)上时,色素分子吸收其中一部分能量,将剩余部分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我们就看到了荧光。

房吉翔房吉翔优质答主

其实,其实“起荧”这三个字,本来是中国翡翠行当里的一个通俗说法,被许多翡翠行家用于表达具有玻璃种或冰种的翡翠表面的那种通透如水、灿若群星的光泽效果。由于“起荧”一词在翡翠业界的知名度很高,而且很有形象感,后来就顺理成章地被科学翡翠界借用(而不是“偷换”)成了包括冰种在内的玻璃种翡翠专有名词。翡翠界对“起荧”的定义应该是不会改变的。起荧是玻璃种翡翠的专利。

在翡翠界,“起荧”一词专指玻璃种翡翠表面的特殊光泽效果,这种效果的形成和翡翠的两种内在成因密切相关。

一是组成玻璃种翡翠的硬玉矿物成分的结晶体极细的缘故(其厚度达到了人类裸眼分辨率1/10的程度),这些极细的硬玉结晶体把进入翡翠内部的光几乎全部反射出来,给人一种玻璃般的通透感,这与冰种翡翠内部光在传播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的透明度有了质的区别。

二是组成玻璃种翡翠的硬玉结晶体呈圆浑形的“藕粉南红颗粒”状(像豆浆里有沉淀的颗粒粉末),由于这种圆浑形颗粒的各向反射作用,造成了一些晶粒闪射的光线在翡翠表面上发生了叠加漫反射的效果,其结果是使玻璃种翡翠表面上的一些晶粒反射出了象星星一样的闪光。这种成因造成的特殊效果被长期在缅甸矿区开采翡翠的华人矿区工头称为“起花”,其实“起花”是“起荧”的前提和基础。

由“起花”到“起荧”的过程还需要一件“催化剂”,就是透明度。透明度的高低取决于光在翡翠内部的损失量的大小。透明度低的冰种翡翠由于有“起花”的效应,其表面上仍然可能有一些晶粒闪亮,但是人们很难感受的到“起荧”的通透效果(“起花”很容易和冰种翡翠表面上的“起脏”相混淆,因此在给次级翡翠定价时,行家们历来都不承认次级翡翠有“起花”的可能,因而“起花”就成了玻璃种翡翠的专有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