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法好看?
这个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准确表达,只能大略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抛砖引玉吧。 首先说“美”是什么。美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很美、钟繇的书法很丑(至少不那么美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再比如欧洲人以前不觉得维纳斯雕像有什么美感,后来却把它奉为至宝,我们看了之后也觉得确实很美。所以说,审美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具体到中国的书法艺术来说,它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它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
从时间上看,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时期的篆书和隶书时期、汉魏时期的草书和楷书时期以及魏晋以后至今的行草时期。这三个时期各具特色,在审美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分别来说说看。
先秦时代主要流行篆书与隶书两种字体,以篆书为主流。因为这一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和简牍,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太细小的字。所以虽然篆书是一种非常讲究线条美学的字体,但在当时却并不是特别重视这一点。这时的审美观更注重整个文字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当时的书法家大多追求将小篆写得规整匀称,尽可能做到“整齐一律”的要求。这种审美取向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秦汉时代。 到了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由于实用纸张的大量出现,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草书逐渐取代了隶书的主导地位。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但开始注意到了线条的美感,而且还把点画之间的变化和行笔的起伏收放都看作美的因素之一。因此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往往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来很多既富于创新又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比如钟繇的《宣示帖》、王羲之称著的《兰亭集序》、怀素的《自叙贴》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进入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交替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书法也继承了前两朝的风格,仍然流行着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体。不同的是,此时的书法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追求线条的美感和点画的变幻,他们还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神”的境界。于是许多书法家开始注重书法中的神韵,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草”的孙过庭的《书谱》等。这些作品不但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个时期好或者哪个时期不好,而是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