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有名的书法家有谁?
运城的书法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如唐代的柳公权、欧阳询;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司马光等;元代的康进之以及明代的王铎、贾似道等。现代著名书画家有陈茂才、李乔森、卫俊秀、张澄云、王学岭、杨天德、赵望进、马子渊(已故)、徐生翁等人。其中尤以陈茂才对运城的影响最大了。
1934年8月25日,出生于山西省夏县裴介村一个农民家庭的陈茂才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47年入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作。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函授大学。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西长治服役期间,曾参加过1964年的对越防御作战和1969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次随部队进驻运城市西南方向的一个乡村,看到当地有一所小学,师生们上课没有黑板,就在砖墙上用土刷泥当黑板。陈茂才灵机一动,从随身携带的军包里掏出毛笔、墨汁和宣纸,教孩子们如何书写汉字并画上了黑板线。孩子们高兴极了!这以后每当陈茂才到村里时,同学们就纷纷邀请他到学校,一有机会便求其写字。当时村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秀才,因家贫无力上学而一生未曾握笔写过字,得知此情况后,便央求陈茂才为自己“开笔”。就这样,陈茂才开始在当地为乡亲们写字,从此一发不可收。 为了写好字,他把在部队学的钢笔字和书法字帖拿出来反复琢磨,并经常向当地的文化人请教学习。不久之后,他的书法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后来他又陆续为附近村庄的孩子们写了不少标语、黑板报和作业本,还帮一些村民写了婚贴、春联等等,村民们纷纷送给了他“神笔”、“活字典”的美誉。
当时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一把“笔”两袖“风’”》的报道,介绍了陈茂才的事迹和经验。文中写道:陈茂才是八路军的一名干部,长期战斗在基层连队里。由于他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修,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 “文革”前两年,运城地区革委会成立,需要一块题有“革命委员会”四个大字的牌匾作为标志物。消息传开后,各地纷纷推荐人才。有人举荐陈茂才被任命为牌匾书写者。但此时正值运动高峰,陈茂才却断然拒绝说:“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又多年不摸画笔,还是让更有能力的人来书写吧!” 后来经别人再三劝说,他才答应先写几幅小样的试笔。在革委会有关领导的见证下,陈茂才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就写出了八份不同字体的“革命委员会”牌匾样稿供领导参考。革委会最终选中了他写的“魏碑体”字样,并在原稿上加盖了公章以示有效。陈茂才也因此受到了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