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法多福?
我写过一篇关于启功的书评,可以拿来回答这个问题 《启功文集》是启先生一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和汇集,也是其书风发展脉络的集中呈现。
启功先生的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为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60~80年代为成熟时期。启先生在70岁之前主攻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和美术史论等基础学科,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与科研;而从70岁开始,他才开始从事书法创作活动,并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书法创作及理论研讨上。因此,启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功与其在古文字、文史研究上的造诣有密切的关系。
启先生的书法以行、楷为主,也写少量隶、篆。他的书风是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继承传统方面,启先生主张“取精用宏”而非简单地“守旧”或“复古”。他在《论书札记》中指出:“所谓创新者,必于古法精熟之后而超越之,非弃古人而不顾,亦非抹煞古法而自创一格,盖‘熟’而能‘生’者也……创新非易,必须从规律中求解放。”(P3)他还认为,“无论学书作诗,都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古书中悟入,另一条是从物象中悟入”“就书法而言,欲得笔法,须从帖中学,但若只满足于此,则又未免失之肤浅,故还必须向碑中去探求”。
启先生对传统的理解十分深刻,他在书法领域的探索,正是“化古为新”的过程。启先生的楷书得益于颜真卿,行书得力于“二王”兼取颜字。然而纵观整个启先生的书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他对唐以后的书法家关注更多。除以上两位之外,他也很注重对赵孟頫、董其昌的研究。这也许与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院长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身份有关,需要他进行大量的古代文学、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工作。
总之,启先生在创作时不仅博采众家之长,而且能够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调整。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昔人论王维画,曰:‘观士大夫作画,常恨少骨。见王右丞画,如睹云岚气象,着一身于雾縠仙裳,参万壑于平视庭宇。此语虽过当,然唐人论画,大抵主乎远韵高致。’”(转引自杨辛著《启功的艺术世界》,P7)启先生笔下的书法作品也是如此,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正是他能在书法界取得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吧!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和书画家,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