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有哪些字体?
中国书法,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藏文书法、维吾尔文书法等少数民族文字的书法以及中文繁体字、简体字两种字体的书法艺术;它以汉字为书写对象,通过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竹杆等不同书写工具书写而形成的书体字体艺术。 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来分,可分为两大类:
一、按汉字的笔画特征分为:草书(包括章草与今草)、行书、楷书(也称正书)、隶书四种基本书体;
二、按汉字的笔法特征和结体的形态变化又各分为若干派别,称为“书体”或“字体”。即:大篆、小篆、魏碑、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七种;其中小篆、魏碑、隶书是三种不同的字体,其他四种都是四种不同的书体.
1 大篆:籀文又称"大篆":商周时代的一种字体,其字形多偏于方折。
2 小篆:战国时秦国字体,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秦始皇令李斯等人把大篆省删改写成形体整齐、笔画简易的新字体--小篆。相传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三篇教化百姓识字用字。小篆是当时通行的唯一的标准字体和小学教材。
3 隶书:亦称"隶书""八分" "汉隶":东汉末年出现的一种新字体。
4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始于汉初,由汉隶笔势草书化而来,特点是字中留有的间白部分比隶书宽一些,字形多为纵势,字字独立,不分段落,章法疏落有致,点画之间常有牵丝牵连相连,风格朴茂奔放。章草流传至今的实物较多,主要作品有张芝的《急就章》皇象的《急就篇》,晋唐期间的《急就章》刻本等都属此类。
5 楷书:亦称"正书""真书""正楷""正体":由隶书变化而成,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汉末期,成熟于东汉末年。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从汉代到六朝时期,楷书一直是社会通用字体之一,六朝至隋代盛行楷书,当时的楷书也叫"真书",所以也叫做真书。唐代以后,楷书成为最为标准的正统字体,人们把楷书称为"正书"。楷书因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而得名,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笔都横平竖直,完全一样,而是讲究"以方为主,方中含圆"。
6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型字体,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一部分字写成草书,另一部分字则写成楷书,这种非一笔写完的字就是楷书的笔意,而非全部。这种既不是隶书又不是草书的字体称之为"行书"。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创作的《兰亭序》、《鸭头丸帖》等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行书中的精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等等。
7 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起于汉初,由汉隶笔势草书化为章草,特点是字中留有的间白部分较隶书宽一些,字形多为纵势,一字多划,字字独立,不分段落,章法疏朗有致,点画之间常有牵丝连绵,风格古朴奔放的。章草流传至今的实物比较多,主要有东晋卫铄的《草书名势》、皇象的《急就章》,晋唐时期的《急就章》刻本等都属于这一类。
8 魏碑: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楷书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族文化。于是大批北方的工匠、农民、武士及知识分子南下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带来了本地的语言和文字,还带来了当地的书法艺术,对中原地区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体式--北方健美的楷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魏碑。
9 隶书:又称"汉隶""八分""秦隶""古隶":产生于西周晚期,盛行于汉朝,是一种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字体。隶书起源于秦代,到东汉时期得到普遍运用,故而有"汉隶"之称。隶书的主要笔法是用笔方扁,横画长而直画短,线条化圆转流畅,结体左右伸缩,上紧下松。东汉的《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等等是隶书中的佳作。
10 楷书:亦称"正书""正体":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成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中,小篆瘦长,有秦篆、汉篆之分, 秦篆又有小篆与大篆之别:大篆指周宣王时的文字, 小篆指秦始皇使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