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何应辉?
当代书坛,论其成就和影响皆足与时代共进退的大书家何其多矣!然而,在笔者看来,四川籍书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应庆却是一个独具个性魅力的人物…… 作为一位书法理论家和实践家,何应庆的书法作品自成一格,是当今书界公认的“实力派”人物。他的行书结体宽博洒脱,用笔劲健洒脱,在当代行草书家中独树一帜;他的草书以怀素为宗,上追孙过庭,下笔沉稳沉着又不失灵动飘逸,有魏晋之风度。 他创作的《邓小平同志诗句》、《毛泽东诗词二首》等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五届中国书法篆刻展和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等重要展览。他的作品还多次在中国文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二届 “百花奖”(书法美术)评选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银奖)。
1997年,他担任中国书协理事;2003年当选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2008年任中书协第八届常务副主席、第八次全国书代会代表;2012年被推举为中书协第九届理事会副主席至今。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和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兼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及省书协主席等职务。 在笔者看来,这样一个成功且忙碌的书家,如果仅仅用“书家”或“官员”来简单定义的话,未免太过苍白。透过那一个个头衔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执着与坚守,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理性追求……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5岁起随祖父习字,临颜真卿、柳公权诸帖,小学时代便已练就一手好字。中学毕业后,何应庆被分配到四川崇庆县城关小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但生性酷爱书法艺术的他对教书的兴趣并不大,反而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不断汲取营养,进步很快。
1964年,经朋友介绍,何应庆拜在成都颇具盛名的赵熙先生门下学习。从此,他在赵先生的指引下,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为了学好书法,每天中午何应庆都要去老师那里上课。每次一进门,他就得端端正正地站在一旁等待老师的召唤,然后才敢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练习毛笔字。有时时间晚了,他就在赵先生家里留宿。当时赵先生家里条件并不好,只有几间土房。为了能让他安心练字,赵先生总是把书房让给他住,自己则搬到厨房里打地铺。
有一次,何应庆无意中谈到自己在成都工作很方便,而自己的妻子却在老家工作,因此希望能在成都安家落户。赵老先生听后当即拍板说:“你既然诚心拜师学艺,那就留下来好好练吧!房子我帮你去找好了……”第二天清晨,何应庆打开房门一看,竟然有七八个木工师傅正在忙着做书桌。赵老先生说,这些工人都是特意从别处请来的。从那以后,赵先生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令他一直铭记在心。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何应庆去看望恩师时,赵老还亲切地对他说:“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听到这一句夸赞,年近古稀的何应庆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何应庆也走上了职业书家的道路。为了更好地钻研书法艺术,他先后到过北京、广州等地向李铎、康殷、欧阳中石、张海等人求教,并经常到国内重要美术馆观摩、参观、交流。他还曾多次应邀赴法国、日本以及香港等地区进行交流与讲学活动。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1992年后任成都市文化局副局级干部,其间多次出任全国性重大书法赛事评委;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鉴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