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使用的是什么货币?
清代初期使用的是铜钱银两并行的货币制度。康熙三年(1664),铸当十大钱,为清代货币铸造之始。由于没有制定正确的度量衡标准,全国没有统一的银两单位,且各地自行铸造银币,成色、重量不一,造成市场混浊,流通受阻。
为改变这一状况,康熙时确定“足纹一两,计值千文”,作为全国统一的比价。到康熙后期、雍正年间,广西等省出现了“纹银”铸钱。这种钱为圆形方孔,重一两,俗称“龙银”,是银元的雏形,在广西通行,其他各省亦有铸造行用。此后,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争先仿铸,成为与库平银两并行的货币单位。
这种银钱,因各省自定成色、重量和花纹,没有统一规格而造成市场混乱,又给各地官吏以舞弊谋私之机,清朝政府遂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禁止铸行。1887年,清政府在天津户部造币厂率先铸造了一批银元,银元上刻有“光绪银币”和“库平七钱二分”等字样,从而开始推行银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