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胎怎么看?

司马海晓司马海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瓷胎是成型器皿的本体,是釉的载体。由于胎的原料是各种矿物,矿物成分中除含有大量的硅酸盐外,还有许多其它成分的元素,因此,瓷胎在高温烧成中出现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红、黑、灰、黄、白、青、紫等各种颜色。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种原料的来源丰富,各地瓷土的质量和烧成温度及设备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各个时期和各个窑口都有独特的胎质特征。

一般有以下规律可循:汉代是西汉未年烧制的原始瓷,胎质疏松,断面容易剥落,呈红、紫或砖红色。东汉至三国时胎质较为坚实,呈青灰色。东晋时胎质较坚、色青。南北朝时胎质结实细腻,致密度高,呈灰白色。唐代邢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腻,叩击时声音清脆。越窑青瓷胎质呈灰白色,釉下可见黑色小点和铁斑。宋代北方磁州窑、耀州窑等瓷窑的胎质粗黄,呈灰白色。建窑、吉州窑胎质粗黄,呈黑灰色。定窑白瓷胎质洁白、坚紧、细腻、致密。龙泉窑青瓷胎质细腻、坚硬。南宋中晚期以后的温州永嘉等青瓷窑系的胎质也较坚、细、色白。北宋以来景德镇影青瓷及元瓷的胎质坚、细、洁白。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及清代乾隆彩瓷的胎质洁白、坚细。明清两代的紫砂和釉里红器物的胎质皆坚硬,叩击时声音清亮。瓷胎看不出来,必须摔碎了观察断面,或用紫外光反射来观察。上述各代瓷器所用胎土都是一些优质的高岭土、坩土、耐火粘土及其含有少量的石英、长石成分等。

那些胎质看起来“五花八门”,颗粒极为粗糙,不加说明或解释,不符合科学制作工艺的伪古瓷,皆为臆造品、仿古作伪瓷,不可信以为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