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坏了值钱吗?
瓷器的仿制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并且从宋代开始就形成了高峰与传统,因此出现了专司仿古的“官办”窑场,如北宋的汝窑、定窑,南宋的哥窑、钧窑与官窑,元与明代的枢府窑与宜兴均釉仿生瓷,以及清代的御窑厂等。它们大量仿烧前朝的瓷器,甚至远溯至唐代。当时这种仿古瓷只是为宫廷服务,民间是绝对禁止仿烧的,所以数量相当有限。
真正促使仿古瓷出现热潮的是清代乾隆以后“康雍乾三代皇家仿古之风盛行”的影响,以致仿古瓷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景德镇仿哥窑与仿成化斗彩等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后世的仿古瓷达到可乱真的程度。在如此高超的仿古技术的强烈刺激与推动下,从晚清至民国初期,出现了全国性的仿古热潮。
那么,如何对待这种仿古瓷器呢?特别是对于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仿古瓷器,是视为赝品,还是应从正面积极给予肯定与取其精华并传承下去呢?在文化大革命中,凡是仿古瓷器皆被打入赝品的“另册”,是“反动的复辟主义”的典型代表。其实,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如晚清、民国初期的仿古瓷,应分两个不同的类型对待。其一,是按继承前朝的制瓷工艺和艺术风格进行的仿古器,与原件非常相似,甚至真伪难辩者,即业内所说的“官古”,应视为“类文物”,可作为传世古陶瓷研究的对象。它本身便体现了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理应作为文物来对待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