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落款始于什么朝代?
款识是中国瓷器上雕印文字的通称,早期的陶瓷款识基本都是帝王纪年的文字,也称年号款,多用于官窑器物。私窑所烧器物一般不落款,即便落款也仅是工匠籍贯、器物的用途、数量、店名、人名以及吉祥语等。年款常见有楷书和篆书两种,一般以底足的中央为多。陶瓷款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目前考古发掘到的最早的年款“景德年制”四字款的青白瓷残片,并没有发现完整的实物,说明它还是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官窑正式在器物上落款应该是从宋代“郊坛下官窑”开始,在一些釉色好的器物底部写有“政和”、“宣和”等朝代年款。但总的来讲,宋代瓷器署款的还不多,尤其是官窑。元代瓷器款识比较复杂,除纪年款外,常见吉祥文字以及器主名称、作坊标记等,楷书、篆书均有。但元代“枢府”以及“至正年制”等年款大多见于釉下瓷器,釉上瓷器则很少带款。明代是款识极其丰富的一个时代,一般只有官窑署款,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均为青花款,楷书。清代沿袭明代款识习惯,署款的器物大为增加,楷书、篆书、宋体等各式文字应有尽有,不仅有表示年代的款识,吉祥、诗词、器物题识,还有皇帝御笔亲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