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纹瓷器值钱吗?
乾隆鱼子纹瓷器是指在器物上所饰黑彩斑点细碎如鱼子状,故称。是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竹刀在釉上剔刻出鱼子纹的装饰,后入窑烧成,主要流行于清康熙时期,多用于仿铜胎画珐琅的制作。其装饰精美,艺术性很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清三代帝王皆好此道,特别是康熙皇帝,在他的亲自策划下,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精美绝伦的宫廷御用瓷器,其中就有饰有鱼子纹者。目前,国内外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鱼子纹器多为陈设和文房用器,日用器极少,仅见的几件均为康熙时期烧制。
清代出现的釉变鱼子纹(即釉里红夹杂绿釉点)是前朝无此例出现的釉色特征,它与历代出现的釉斑有明显区别。仿品的制作多以涂抹等手法加饰,不仔细观察很容易从作旧方式上鉴别出来。而近几年出现的高仿品,其手法更为高超,往往以现代设备喷绘而成,虽然在仿品的鱼子状斑点上有所逼真,然而由于其整体的施釉与古代拉坯的器皿存在差别,因此所喷的鱼子斑分布也很难自然。
鱼子纹饰始于康熙,兴于雍正、乾隆,乾隆以后,其制作工艺逐渐衰落,直至光绪末期,此工艺终被淘汰。所以“鱼子纹”存世量本身就非常稀少,现在流传下来的真品更是少之又少。 鱼子纹在清三代宫廷中备受重视,多为帝王或王公大臣用器,其价值可想而知非一般之人能拥有,再加上其存世极为罕少,因此它的收藏价值极高。
2004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青花鱼子纹盖盒”以161万港元成交,成为该拍卖会最大的一次黑马。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清康熙釉里红内绘鱼子纹团螭龙纹碗”以1512万港兀再次掀起清代鱼子纹器物走俏拍场的热潮,其5年增值10倍的战绩更是让世人侧目。由此可见,清代鱼子纹瓷器作为清三代宫廷的御用之物,无论从存世量还是珍稀程度都是十分突出的,目前正处于被市场认识的起步阶段,增值潜力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拍卖市场上也频频有上乘的表现,其价值仍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