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如何鉴定?
鉴定瓷器首先要记住“五字诀”,用这5点来衡量,并且环环相扣。即一“听”,二“看”,三“比”,四“想”,五“查”。
一是听:瓷器年代越久远,那么它经过的岁月也就越沧桑,因为瓷土的分子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缩小,两个分子之间留下的空隙越来越大,当两器相碰时,这种瓷音可以达到1至2秒钟不息,而且清晰明亮,年代越远,瓷音延续的时间越久。民国到现代陶瓷,瓷音短促而沉闷,没有延响。但是,也要切记瓷器也有“哑声”,当碰撞时,几乎没有反应,这一般是器物本身有损伤、有脱釉现象就会出现。还有的新仿品,采用了“作哑”的手法,把无釉处用泥浆浸满,也会使瓷音沉闷。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别的方法来鉴定真伪。听在鉴定中是属于第一感觉,只要真伪有比较,就能立刻掌握技巧。
二是看:要看釉面,釉面也称釉光,古瓷釉面具有“五新”:旧、润、活、莹、透,而新瓷恰恰相反,具有“五不”,即新、干、死、板、暗。这两条就很好区分了。在使用放大镜看釉面时,新瓷的釉面犹如一尘不染的光滑玻璃,而老瓷的釉面却有一层淡淡的莹润的光,仿佛薄雾遮面,若隐若现,有岁月沉淀的包浆感,有一种亲切的历史感。
三是比:比什么呢?通过古籍,包括现在的工具书、图录比器型,通过瓷片对比釉面、胎骨、纹饰。无论哪一个窑口的瓷器,器型都会出现年代早晚的不同变化,通过比照,可以找到年代的差异。
四是想:在鉴定中,不能就真论真,就好论好,要有比照,也就是要思考,同样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几朝,虽然是同一个风格,但是在不同朝代,也略有差池,例如釉面的“莹”度等等都有所不同,这要多看、多对比,多想,形成一种习惯,达到一种驾轻就熟的程度。
五是查:当以上4点都难以确定时,可以把以上疑点都罗列下来,最后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进行佐证。在瓷片鉴定中,特别推荐《古陶瓷鉴定》、《中国古陶瓷研究》、陈万里先生的《中国古代陶瓷》以及冯先铭先生的《中国古陶瓷图典》。
另外,瓷器鉴定要具备四方面素养:一是有经验,通过实践出真知,积累经验,丰富阅历,达到炉火纯青。二是要多收集瓷片,无论藏器多么完美,都不可与瓷片相比,通过千差万别的瓷片,更能全面地掌握技巧。三是藏器不可太单一,要多看多接触不同种类的瓷器,才能眼活路通,左右逢源。四是鉴定中要特别注意仿品,研究仿品也是鉴定的一部分,仿品做得越真,越要知道它的特征,才能掌握要领,才能避免“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