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贴画何?
瓷器上的贴花装饰有粗细之分。粗则仅作动物纹饰,形体较简单,贴于瓶肩、罐腹等处。细者多以婴戏、人物故事等情节复杂、器物精密的主题纹饰装饰器物的腹部。
陶瓷贴花是利用泥浆或玻璃质粘结剂将浮雕纹饰贴在器物上的一种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技法从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开始。新石器时代,江苏吴县梅林地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质纺轮,其四周分别有四个用拍印与刻划相结合的变形神人兽面纹饰的乳钉。
商时期,陕西韩城县阳山庄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簋,其口沿外以泥浆粘有5个镂空的虎头形装饰物。汉、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瓷质贴花工艺品时有发现。例如湖南衡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罐,贴有8个乳钉纹。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扁瓶,瓶颈两侧分别贴有两重莲花,瓶肩部两系之间以泥浆粘有神人兽面复合纹饰贴饰。
宋代盛行在薄胎釉陶质雕塑品上施加立体纹饰,这种陶器俗称“加蓝”。例如山西介休金墓出土的一件楼阁形砖雕,楼阁门窗和周围以泥浆堆贴有5个人物和4只仙鹤。金代,河南鹤壁集窑贴花陶罐、褐彩贴花陶罐和瓷塑观音等,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元代,瓷质贴花装饰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湖南常德德山一座砖室墓出土一件青瓷器物托,腹外一周有3朵莲瓣形贴花,花芯有复瓣纹饰,贴花上面施釉色绿中泛黄。在这件器物的底径内壁刻有“正十四年”纪年铭。
明、清时期,陶瓷贴花装饰已普遍使用,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湖南常德鼎城区出土的一件明天启蓝釉刻花瓶,瓶腹刻贴四条游龙,龙身刻鳞片纹,瓶口内外施酱釉,其余通体为蓝釉,色泽明亮鲜艳,堪称佳品。
清末、民国之际,贴花工艺主要流行于江西景德镇等地。景德镇艺人制作的粉彩百子莲花式洗、粉彩婴戏莲纹瓶和粉彩山水人物瓷盘等,器皿造型独特,纹饰布局疏密得当,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平滑,堪称精工细作,是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上乘贴花瓷质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