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设哪四个道?
湖南成为独立省级行政单位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行政区域逐步增加。至清朝,湖南共有长沙、宝庆、衡永郴桂、岳常澧靖4个道,治所分别设在长沙、宝庆(邵阳)、衡州和岳州(岳阳)。长沙道,共领长沙、善化、醴陵、湘乡、新化、宁乡、安化、益阳、湘阴9县及长沙厅。宝庆道,共领武冈、新宁、绥宁、城步、宝庆、邵阳、新邵、新田、隆回9县及镇筸厅。衡永郴桂道,共领茶陵、桂阳、宜章、蓝山、永兴、祁阳、江华、嘉禾、郴州、永明、宁远、道县、常宁、衡山、衡东、衡阳、耒阳、安仁18县。岳常澧靖道,共领桃源、常德、龙阳、汉寿、沅陵、石门、临澧、安乡、澧州、平江、通城、临湘、大庸、永顺、保靖、石堤16县。
长沙、衡永郴桂、宝庆、岳常澧靖4个道,清初曾一度沿袭明代划分为荆南、荆北两个分守参将,后为分巡道所代替。乾隆二年(1737)才正式定名。清末湖南共有府5个:宝庆府、常德府、辰州府、衡州府、永州府;直隶厅1个:善化;直隶州5个:湘乡、郴州、沅州、靖州、澧州;散州13个:湘阴、武冈、平江、龙阳、茶陵、桂阳、安化、新化、临武、安仁、临澧、黔阳、茶陵;县68个。
清末湖南行政区划虽然增加,但湖南的中心地区和主要城市仍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流域,以衡州为中心的衡永郴桂地区(即今“两阳”地区)。而湘西的广大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仍处于十分闭塞落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