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值钱吗?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宋朝的“五大名瓷”之一,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自古就有“钧不过宋”的说法。但明清时期仿造宋钧的水平并不高,所以钧瓷的存世量极少。钧窑历来被古今中外藏家所钟爱,成为制瓷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钧窑瓷器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年代久远,留传下来的器物本身稀少;另一方面,它绚丽多彩,釉色自然天成。它具有“五彩渗化,莹润自然,浑厚凝重,线条流暢”等艺术特点。有诗赞曰:“谁持彩练当空舞,半霞惊飞赤兔来。火墨天成窑变纹,雪雨云雾龙凤呈”。钧瓷色彩之丰富,造型之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钧瓷的色彩,由于自然窑变因素影响,其颜色的种类和呈现的大小、形状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出窑以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器物,有着“钧瓷无对,窑变无对”的说法。这种窑变,是由于钧釉高温下的流动性造成,是钧瓷的魅力之所在。钧釉的这种窑变效果为釉色增添了绚丽缤纷的色彩和无序、任意和无穷变幻的纹彩,每件钧瓷外观都具有唯一性,真可谓“钧瓷不到官,到官必留难”。宋徽宗时期,钧瓷还只是用作当地人的日常饮用器具。到了金代,它的名声开始大振,逐渐进贡给朝廷,专为宫中烧制。据说,宋徽宗知道这种精美绝伦的瓷器后,十分喜爱、感慨,曾亲自作诗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后来,钧瓷成为专为皇室代烧制品。元朝时,钧瓷的烧制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明代,皇家开始烧制永乐青花等瓷器,钧瓷彻底退出朝廷的视线,从烧制技艺上讲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清朝,清朝几代皇帝没有大力推崇钧瓷,致使钧窑技艺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全部失传。钧瓷到清代后,其烧制技艺已大不如前。清代对钧瓷的仿制,只注意钧釉的乳浊和蓝色的基调,而缺乏宋钧的含蓄沉厚。蓝釉中,玫瑰紫、海棠红等绚丽颜色全无,代之以色沉的玫瑰紫和胭脂红等色。而民窑仿品就更差,釉色灰黄,不透明。清代是仿制宋钧的开始,到了民国,仿品也大量出现。因此,从清代开始制作的仿宋钧制品大量地进入收藏市场。目前市场上的仿品可谓五花八门,有明清仿品,有民国仿品,还有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现代品甚至新仿品,充斥着收藏品市场,鱼目混珠让藏友很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