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墓志铭盘是放哪?
石棺石椁自魏晋南北朝衰落之后,唐宋时期墓葬多用砖石混合筑砌或砖筑单穴墓,这样就把原来石质棺椁上的一些装饰物“请”到了墓室的地面或壁上,如墓志就是一例。
墓志铭
墓志铭为墓葬中埋藏于棺外的刻有死者的姓名、卒葬时日和死者的生平事迹的石块,一般由志石和志盖两部分构成,上圆下方,分别镌刻志文和图案。志文由死者亲属或门生、故吏请有名望的文人撰写,多为歌功颂德之词,然后请擅长书法者书写在石上,由石工镌刻完工后,在死者下葬时随葬于墓内。志文在唐朝以前,多称“铭”,唐代称“志”,“墓志铭”一词,是从唐末开始流行的名称。
墓志多置于墓室前部(即墓门对面的后壁),唐朝盛行将墓志置于棺椁之上,到晚期又改为棺椁之侧或之下的前、后、西侧壁处,宋、辽、金时一般置于墓门内或甬道内。古代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仍以生前的规格“居住”着。因此,墓室的布局模拟死者生前的“卧室”,石椁就取代了生前的木床,放在墓室后部的中央,上面放枕席和死者的遗骸,枕的下面还有“镇墓”辟邪的物品。
镇墓兽
在木椁葬逐渐被取代的时候,放在死人头前脚后的镇墓兽,也继续被石椁装饰物继承下来,只是不再放在死人头部前后,而是和石榻、镇墓石等其他明器一样被埋葬在墓的四角或石椁周围。河北曲阳县的西涧村在北朝时期是石雕匠人的聚集地,许多帝王、达官贵人家的石雕匠人都是从这里招募来的,所以这里埋葬的匠人墓中会随葬他们生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