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银元吗?

涂珊可涂珊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虽然清代没有规定民间流通币全部采用银本位制度,但清代的金银铸币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代初期,由于货币的供应不足,造成“钱荒”,影响到了商品流通的进行。为了缓和币值、货币的紧张情况,清代中央和各省地方政府以及官僚士绅纷纷设立造币厂,翻铸大明通宝钱币。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铸币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货币的供应也趋于平衡,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道光以后,国内战乱不断,财政状况进一步紧张,白银成为最主要的货币。

白银作为一种国际的货币,在清代的货币发行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到了乾隆、道光、咸丰年间,银两成为最主要的流通手段。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时候,其形式可以分为碎银、块银、洋钱。

碎银是零散的段儿银子,根据分量重量不同进行区分,一两的叫做“封”,四两的叫做“铳”,十六两的叫做“锭”。块银主要盛行于南方,形制呈方形,与北方使用的银子之间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并且块银和碎银在计量上也有所不同。

块银主要是用两来计算重量,而碎银则是采用“文”来作为计重单位,并且碎银在形式和重量上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因而碎银在流通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与碎银相比,块银与洋钱更加便于携带且更加明确。

洋钱是外来货币,即外洋银元。洋钱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又根据外洋银元的铸造和流通状况,将洋钱分为本洋、鹰洋和龙洋等等。

由于外洋银元有着重量统一,成色均匀,易于辨认等优点,因而外洋银元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由于外洋银元盛行,外洋银元的模仿品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站人”、“坐人”、“鹰洋”、“龙洋”等仿制品。

清代的货币种类很多,而且各个币种也层出不穷,为了区分币种,并确定币值的大小和规格,清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各种货币进行了铸造,并颁发了相应的管理法规。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银两和外国银元却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铜元在广大地区广泛流通。1900年清朝政府在币制上实行了改革,将银两改为银元,铜元改为金钱。

但这次币值改革却给币制带来了更大的混乱,而且民间也不习惯使用纸币,因而纸币未能在全国迅速流通开来。

虽然清朝政府对币制改革实行了一定的措施,但币制混乱的情况仍然层出不穷,因而币值改革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民国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币制的法令,以统一全国的币值。

1914年,民国政府正式实行了"金本位制"的币制改革,但是,这次币制改革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