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石等于多少千克?
这问题问得,就像某地大米一斤二块钱,然后问一两大米折合多少钱一样…… 首先,“斤”这个单位是近代才有的(虽然汉代就有了“斤”这一重量单位,但那时候是十五斤四两); 其次,不同地方的粮食价格是不一样的——像东北的大米就比南方便宜很多; 第三,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的粮食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像建国初期粮票值钱的时候比现在贵得多; 第四,粮食的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比如以石为单位计重的粮食,在民国年代,其价值就相当于现在的百元左右了;但是如果是玉米或者是高梁的话,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元左右(因为玉米和高梁的产量低于大米白面)。 影响粮食价值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是人命。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争混乱和连年饥荒,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据一些史料记录当时的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当然这些地区同时也是饥饿最厉害的地区),所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粮食价格稳定在当时的基础上,每石定购四十斤,售价六十元;而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长期战乱和通货膨胀,每石粮食已经涨到250元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力增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到1953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时,国营商业系统收购粮食的价格是:小麦0.67元/斤,大豆0.76元/斤,高粱0.81元/斤,粳米0.74元/斤。(这里强调一下,这是国营商业企业收购的价格,不是卖出的价格,当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农村买的粮食要比这个价钱低些)
到1979年时,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迅速提升,这时候的国营商业企业收购的粮食价格已经是1953年的好几倍了,其中小麦2.52元/斤,水稻2.77元/斤。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3年到1979年间,尽管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和改革开放,但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各方面得到最大保障的时期。 这时候的百元大钞虽然不算什么大钱,但买什么东西基本都用不着寻思——除了个别特别昂贵的东西外,大多数东西都是一块钱的东西最多只要花五毛钱的力气就能买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