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么多种类钱怎么花?
在民国时期,除了少数像袁世凯等独裁者,军阀,地主等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之外,大多数人的收入是很低的,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月收入如果低于20银元(当时一美元约等于20银元),基本就可以被认定为贫困了。 而当时普通职员的收入大多介于20到50元之间,比如国民革命军一个连长一个月大概30多元,国民党政府一个科长的工资大概是40元,而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公务员的工资甚至只有20元。也就是说,在当时月收入20元的标准线以下,基本都属于贫困线范围,而超过这个数,才算是比较宽裕的。所以题主所说的那种情况,应该是比较正常合理的。
其次,要说明的是,从袁大头开始,我国发行的银币基本上都是成色不足的银饼(含纯银89%),并不是完全的中铸满汉文。到了民国以后,因为外国银价的波动和国内法币政策的推行等原因,更是使银价大幅度下跌,用价值说来说明问题是不太合适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用“按劳分配”这种极端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毕竟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分化明显,有钱人和穷人的概念也比较好区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还是“钱能通神”,所以钱这个东西还是很好用的,你有钱别人就帮你做事,你没钱就算想帮助别人也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