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没有体温计?
1942年,在敌后根据地白求恩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医院里,曾用过一种“温度表” 。这种“温度表”实际上就是现在常用的口腔温度计。它由一根玻璃管和两根玻璃细管夹成的“C”形结构组成,中间的一根玻璃管上刻有30~40个等分标记,用来测量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数值;最里面的一根玻璃管的一端连接着一块浸满红墨水的脱脂棉球,用来指示测量的最高温度值。 这种“温度表”使用起来比较简单,只需将测量仪的头部放入口中,轻轻咬住,使测量仪的“C”形结构与上下两排牙齿以及嘴唇贴合,并用门牙紧咬牙关,这样即可保持测量仪在口中固定不动了(图1)。
在测量前,需将手指沾水插入肛门内,约三至四厘米深,进行几次深呼吸,让水分进入直肠内,然后屏气约五秒钟,缓缓呼出,放松。重复上述动作三次。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由于粪便影响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测量时,患者须完全放松,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深海中遨游,十分放松。医生或护士会给你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通常是每4个小时一次,在你测量完毕后,会及时填写好相应的表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测量体温前,被测量者应避免受凉、饮冷水或进食,以免对身体造成不适影响。 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温度表”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医疗器械。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一支进口“温度表”的价格往往高达50美元甚至更高,再加上运输不便,因此在临床上一般很少会用。除了在医院里,它主要应用于科研单位和医学院校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