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铜币收藏价值如何?
大清铜币,学名“光绪铜币”,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上了一个奏议,建议仿制英国铸币机制造铜币。光绪帝准奏后,由粤海关拨款建设铸币厂,于光绪二十七年建成,命名为“广东铸钱局”,这是清政府设立的首个铸币厂。 随后,各省纷纷效法,设厂铸铜币。铸币厂的开办费、铸铜币成本以及铸币工人的工钱都是财政开支项目。当时,清朝财政困难,有的省份几个月停铸,有的省份以折价铜料抵铸银元,有的省份以铜币当银元使用。
各地铸造钢模(铸造货币的模具),均派人至广东铸币局仿制。铸币技术含量不高,各省铸币局开办后不久即开始铸造。全国20个省近40局同时铸铜币,时间又有4年左右,铸币数量巨大。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东铸币厂改组为广东银币制造厂,专铸银圆。原铸铜币停铸两年。次年,湖北铸币局造币厂也停止造铜币。以后,清政府将各省铸币局改组为制钱局(制造制钱,即铜钱),不再铸造铜币。
清灭亡之后,各地铸币局所铸造的铜币并未收回。直至1950年以后,我国才彻底停止铸造铜币。因此,大清铜币当制十文藏量很多,大部分流失海外,在国内留存的很少,价值自然无法体现。 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拟订了《铸币权暂行条例》,规定银元、铜元统一发行,除户部银圆局外,其余铜元局一律停办。全国仅留湖北、广东、江南(金陵)、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四川九处铜元局。
当时清政府的这一政策并未得到落实。1911年(宣统三年),四川军政府接管成都造币厂,改铸汉币。1912年(民国元年)以后,湖北、广东、江苏、河南、湖南、安徽、江南(金陵)等造币厂所铸造的铜币,也纷纷停止流通。 钱币收藏业内有“大清无玉”之说。玉是指玉质的钱币,清朝无玉质钱币。所谓“大清无玉”是指清朝钱币无一为玉制品,唯独明朝有玉制的明代泉普堂通宝折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