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钞有价值吗?
从历史上来看,纸钞的价值来源于其交换价值和储藏价值。 首先,纸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它必须拥有足够的兑换保证才能流通起来。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用纸币来购买商品,是因为他们相信能用纸币换到等值的实物(比如劳动)。如果没有这种担保,人们为什么要接受纸币呢——我辛辛苦苦劳动一天,却只换来一张轻飘飘的纸,这岂不很亏?所以纸币发行量大,意味着社会承担的支付成本越高;反之,如果发行量少,就意味着付出较少代价就能买到东西了,消费者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因此可以说,纸币的发行量直接影响了它的使用价格,使其成为了一种“溢价”或“平价”的商品。
其次,纸币作为货币,还必须具备储藏功能,才能成为真正的“钱”。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它能储存起来而不至于失去价值。如果一枚金币能买10斤大米,那么5枚金币就应该可以买50斤大米。而如果我把一枚金币存起来,等到明年的时候再用,是否一定能买到10斤大米呢?这是不确定的,因为明年也许能换个3枚金币,那么我就只能用2枚金币加另一枚刚刚发行的硬币来换取10斤大米,显然我吃亏了!这就是说,如果我今天用1枚金币买了10斤大米,明天我要用这个金币再买10斤大米的话,我必须额外再多付1枚金币给卖主,才能让交易成立。这样,这枚金币的实际购买力就下降到了原来的一半。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长期超发,或者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而不得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使得本币的实际价值降低,物价上涨,人民的财富通过货币的形式大量流失。相比之下,如果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币值稳定,那么人民手中的金钱就不会轻易贬值,消费和投资也能保持合适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币值稳定就是保持了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确保了货币的储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