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琉璃的?
“琉璃”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南史·梁本纪》中有 “帝(梁简文帝)好琉璃”之语;《晋书·舆服志》中则有关于琉璃的制作方法记载:“琉璃者,烧铜炼液而成……用杂色丝缚之,经药,烧以成器,光采夺目。” 也就是说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琉璃制作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了。
但说到历史那可就长了去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硅酸盐类玉石——玛瑙,以及含有氧化锡的矿物颜料,通过研磨、浸泡可以将之加工成为色彩鲜艳的陶釉。到了商周时代又出现了软玉和硬玉(翡翠)及其制作的玉器;战国秦汉时又有青铜器工艺融入色彩艳丽且经久耐用的漆器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民族与西域及波斯等地联系的加强,陶瓷器和玻璃器等外来文明逐渐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至隋唐五代时已经出现了透明的琉璃——所谓“冰璃”,颜色有青碧、碧绿等,制作更为精良。
宋朝时又有了彩色琉璃,材质细腻,色泽鲜艳,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致,当时已有“滴露”、“剪绡”、“雕花”、“刻丝”等多种技艺。元明清三代更是不断发展,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单色渐变到多色,而且可以雕刻花纹,加上彩画装饰,效果富丽堂皇。
至于现在人们常说的“琉璃”,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玻璃”,它于13世纪由阿拉伯商人引入我国。最初人们叫它“伊吾力”或“回回青”,由于制作简单,颜色丰富,很受人们喜爱。清人王士雄所著《广志绎》中提到:“近京产玻璃制品,有各色珠子、器皿等类,皆以玻璃名。然其质轻,与中国瓷土不同。”这里所说的“器皿”应该就是后来的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