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有收藏价值么?
当然有的! 首先明确一点,“棒槌”是民间对于“笏板”的俗称,而非指代某种特殊的文物品类;换言之,只要是笏版都有收藏的价值和意义。 《礼记·聘义》中就有记载:“笏者,天子以为信,诸侯以为行。”郑玄注云:“笏,书疏之所指。”也就是说,笏最早是一种用来记录东西的道具;而由于其形状狭长如板,古人常以手指夹持于两指间上下移动指点书写,故此得名为“笏”。
至若其来源则有多种说法,或曰舜所制,或曰夏禹所制,或有说是商汤所造……总之是皇帝发明了笏板,用以代表皇权、彰显尊严。 那么既然是代表着皇权的物件儿,自然在材质上十分考究。依照《礼记·玉藻》中的描述,诸侯王所用的笏板应该用楸木制作,其色应该是黑的;公臣所用的一般是用柞木制作的,颜色则是白的。至于天子用的笏板则要用槐木制作,并且色泽黑里透红。
不过这种材质上的讲究到了明朝却有了变化。按照明人沈德符的说法,明朝时“公卿见万岁,皆执笏,今但用乌板。”可见在当时朝廷之上,公卿大臣们都已经改用黑木板做为笏板了;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士庶用木,俱为圆首,直身一尺三寸。”也就是说,连老百姓所使用的笏板,都变成圆形且长度一致了。
到了清初,笏板在材质上是依旧有讲究的。据张岱《琅环记》载,“顺治八年定:内外大臣见天子,执笏。”可见满清入关后,还是承袭了前朝的许多礼仪制度;而作为代表皇帝尊严与权力的饰物,笏板的材质自然是显得极为重要。据载,清朝时翰林院学士在上朝之时,所用的笏板是用象牙制成的,而外任文武大员所执的笏板则以竹片制成。
不过到了清末,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皇帝的权威受到挑战,作为象征皇权标志的笏板自然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到了今天,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法治的社会,但是人们对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历史遗物仍觉很是陌生。 唉,真是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想当初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个时代,可是真的蛮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