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人民币10元值多?
1953年,我国发行了由前苏联代印的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和10元共10种面值,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创举——用“土法”印制钞券。 这些钞票由苏联代印,因为当时我国的印钞设备极为简陋,只有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旧钞纸机,于是只能委托给苏联印刷。1947年到1948年间,苏方共交付了10亿的俄币(相当于当时的6亿卢布)的汇票作为订金。但这些“外贸汇票”并不能直接在本国使用,而必须经过兑换才能购买苏联产品。为此,我国政府派出以陈绍禹(即王明)为首的商务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交涉。最终结果是以7.5亿元外汇支付定金,换取约25亿元的钞票。这实际上等于用7.5亿美元购买了价值约为42亿美元的苏联商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由于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我国又面临恢复经济和抗美援朝的双重任务,财政开支大增,但税收增长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急需寻求另一种融资渠道。
而发行纸币向来是被列为最后才考虑的融资方式,这是因为纸币的发行最终总要兑换成黄金或外汇,一旦发行量难以控制,势必引发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确实迫切需要一笔钱来采购苏联的武器装备和提供军事援助,同时解决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物资和设备,而外汇和黄金储备又十分有限,不可能采用印发美元或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我国政府选择了以“土法”印制钞券的方式发行人民币。 而所谓的“土法”印制钞券,是指不采用机器装备,而是采用手工操作,模仿苏联式样印制人民币。
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所发人民币的防伪性能,但由于其生产效率低,所发货币数量极其有限,而且不能重复印制,因此是一种“一次性”发行的措施,具有明显的临时性特征。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总共印制了约20亿元的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售,到1952年底全部收回;第二套人民币于1953年1月5日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全数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