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套人民币提现什么思想?
第二套人民币是1950年7月开始执行的,共发行了1分、2分和5分的硬通货,以及1角、2角和5角的券种。
这版人民币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人民”的概念——面值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是第一套以“元”为单位的纸币;主色调为绿色的53年版的1元纸币,被称之为“绿蚂蚱”,由于当时苏联的硬币就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因此这张钞票有“苏印”之称,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张绿颜色的纸币,现在则成为收藏界的宠儿;而1分、2分和5分的金属币,则是为了配合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发行的试金石(后来为了配合三反五反运动,又重新发行了这三枚硬币)。
值得一提的是,在53年版1元人民币背面底部,有“人民”两字,而在之后的62年和72年的版本中,这一设计被取消,改为现在的背面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对于这一改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文革时期把“人民”和“毛泽东”并列作为宣传标题有违反宣传规定的嫌疑,所以从72年开始,改写了标题的内容。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正在准备发行第三套人民币,为了便于印制,将这两个字去掉。但是,这两种说法都只涉及到了背后的秘密,却忽略了背后真正的深刻含义——“人民”这个概念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社会变革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70年代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中,但是“人民”的理念仍然是最受推崇的价值取向,“人民”的概念从未离开过我们的政治生活。因而,取消“人民”二字,实际上是政治生活中“去人民化”的表现,是一种隐蔽的宣传策略,值得让人深入回味与讨论。 除了“人民”概念外,这套人民币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取消了银元券(1949-1953) 和铜圆券(1949-1964),即所谓的“黄金券”(第一二套人民币都发行了一部分黄金券),统一实行了以“元”为主单位的新版人民币制度。
为什么废除旧币制度,建立新币制度呢?
一方面因为旧币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如白银券对工商企业主极其有利,而新币制度能够更好的调节贫富分化,维护工农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在当时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着是否要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的问题,而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GATT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独立于西方体系的货币制度,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制度正好可以在第二套人民币中得以体现——它既避免了外汇的紧张,又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更创造了“松松紧紧”的灵活货币政策空间,是对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