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2角钱值多少人民币?
这个嘛,得分开来看待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笔发明,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易行为,改变了“以物易物”的落后方式;同时,由于纸币不再与金银挂钩,也使货币的流通和兑换更加灵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没有固定的币值,其发行量很难像金属货币那样受到实际价值的约束。所以出现了“钞票不值钱”的情况——通货膨胀。 简单来说就是,在纸币流通的最初阶段(特别是早期通货膨胀阶段),一块钱的购买力要比现在的1元钱大得多。举个例子: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打算发行钞券代替银两,于是聘请英国人设计,请日本人制版,印行了面值分别为100元、50元和10元的“关金本位钞票”。这些钞票发行之后,迅速贬值。到民国元年(1912年),1元钱只值十几美分;到民国七年(1918年),1元钱只能买到4个鸡蛋或者两斤面粉。
不过,这些钞票毕竟只是纸片而已,到底能不能买得到这些东西还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这些钞票是否真的能够兑现,还要打个问号。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各国为了筹措战争物资和资金,大举印制钞票,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法币”。中国也发行了这种“法币”,而当时中国最大的银矿——锡矿山煤矿也被迫卖给国民党政府,为法币的疯狂印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因为有了原材料的保证,再加上当时世界局势,国民政府一度将法币的信用建立在美国的黄金储备之上(美国曾经拥有世界上70%的黄金储备)。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内,法币确实具有相当高的购买力。比如,在抗战前期,一枚法币可以买到3.5公斤大米或2公斤面;而在抗战后期,一枚法币甚至能购买5公斤大米或3公斤面。要知道,这时的法币可是比银元还值钱的哦! 那么,如果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会回到你的身边吗?其实也不会。因为以物易物是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的——交易的双方必须都认可对方所拥有的财富(物质)价值,并且所拥有的财物能够充分满足交换的要求。否则的话,一方拿自己的粮食来换对方的棉花,是万万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