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有什么人民币?
1953年,因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为了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取消了货币发行权,将财政经济工作集中于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下进行。同时,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生产,在旧中国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大行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中央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统管全国金融。当时的人民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
为了统管全国的财政收支与资金流量,国家在实行实物税的情况下设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领导下统一调度和使用资金的机构;而在实行工商税收的情况下,设立了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国家将全国的企业单位分为工业、交通运输业、外贸、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与农林牧渔七个行业,分别建立管理体制和业务制度。
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但同期的货币供应量只增长了24%,通货膨胀率被牢牢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这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三驾马车的高效运行密不可分——在统收统支的预算模式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和支出进行直接管理和控制,使得资金的流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生产建设的第一前线;而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金融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的信贷资金和外汇,并据此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实施指导。这就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