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换版原因?
我要说的是,任何国家的货币发行都遵循一定的理论假设,这些理论假设指导着该国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一价定律”是各国货币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发行的货币应当具有相同的购买力,即1单位该国货币应等于1单位其他国家货币。根据这一定律,当一国实行价格稳定的目标时,其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应该与其他国家保持完全相同的比例。换言之,在价格稳定的条件下,各国的货币发行量(货币供给)应当与各自的GDP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某国GDP增加10%,那么该国货币的发行量也应当增加10%;反之,如果GDP下降10%,则货币发行量也应该下降10%。当然,在这基础上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更换钞票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钞票的更换并不意味着原有纸币的销毁,只不过是在原纸币的基础上再增加同样的数量(可能还会追加印钞费用呢!)。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不改变货币供给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无论印刷多少次,都不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化。
但是中国此次钞票升级并不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加印,而是采用了全部取消旧钞的方式。这就使得公众手中的现金变成了“旧币”、“旧钞”,必须投入流通领域才能兑换新币。也就是说,无论是银行还是公众,都必须购买与原来同样数量的商品,以交换那些不再流通的旧币、旧钞。这样,央行不但要支出新的货币,还必须支出相应的货币成本。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他们在办理民众兑换新币的业务的同时,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收入。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行卡消费,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
人民币的更新换代其实是在维持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只是这种操作方式比较“笨”罢了,它不能像电子支付那样实时调整,只能“一刀切”。 但这么做也有好处,那就是不会引起市场对流动性变化(M0)的猜想,也不会让投机者有机会在汇率、利率上做文章。毕竟无论采用什么样形式的货币,超发总是要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约束,无法做到大而不失。同时,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因为这次升级而大幅扩张,这对政府公共财政也没有构成压力,所以说是“一箭多雕”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