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家很少有代表作?
古代文人都是全能的,你让欧阳洵、颜真卿去写个“沁园春雪”,王羲之去写个“兰亭集序”,柳公权去写个“玄秘塔碑”,苏轼去写个“黄州寒食诗”,文征明去写个“醉翁亭记”,他们都会写的,而且肯定写得非常好。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写字其实就是所谓的“写字”,就是现在称之为书法的艺术创作活动,是文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大家的日常书写基本都是“写字”或者“临帖”(即对古人法书的临摹)。
比如我们看唐人写的《雁塔圣教序》,如唐太宗李世民写的《温泉铭》,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李白写的《草书歌行》,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名人的字,你看看那笔法结字有多少和兰亭集序是一样的!可见这些人平时也是临帖的,他们的创作也就是把平时所熟背的帖文用毛笔写出来而已;而像孙过庭的《书谱》则是从初唐一直写到中唐,前后时间跨度大,正是“创作”与“练习”兼而有之的缘故。
所以,古人的“作品”其实和我们现在的书法作品含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称之为作品的,古人称为“墨宝”,这个“宝”字,有“珍”的意思,但是古人在写作“墨宝”的时候,可没有我们现代的这种创作理念——我这次要创作一件什么“作品”了。 古人大概不会这样想,我此次写完这本怀素自叙帖算是我的作品了吧?嗯,下次再写个《兰亭集序》吧。然后再下次,啊!这个作品不错,给我儿子留个纪念吧!于是,一本一本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