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书法家都有哪些人?
这个题目不好答,我试着整理一下我的认识。 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历史的传承,自汉朝至今,书体演化,名家辈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进程。河南作为汉字起源的重要一环,历史上诞生过众多的书法家。 按朝代划分应该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不同,审美取向有异,同时伴随着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书法大家往往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名臣、大家身上,可能更合适些。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会忽略众多普通书法家所做的的贡献。故此,在论述时,尽量做到兼顾。
秦:李斯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字少卿。秦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统一六国后,任廷尉,主持编纂了我国的第一部帝国法律典册《秦律》,并书丹(用朱砂书写)刻石。他倡导儒术,提倡礼治,主张法律、道德教育化民,反对刑戮滥杀。他的文字书作被誉为“隶草极古”。其书法代表作品有《泰山碑》、《峄山碑》等。
汉:邓府碑 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由刘邦手下的将军邓禹统领的军队,攻下郡县后,当地官吏经常贿赂他,而他把所得钱财都分给部下,因此深得人心。刘秀建立东汉后,追封邓禹为酂侯,并在河南南阳筑造府第,人称“邓武侯”。后来,又把他平河北时的营垒加高扩建,命名为“邓侯城”。1965年春,在河南信阳鸡公山北麓出土了一块碑,上署“汉邓武侯墓志铭”。
六朝:二王 王羲之(321-379年),东晋时期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王朗是曹魏司空,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年少时随父在淮南,深受当地文化氛围的影响,热爱书法,勤学苦练,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有《兰亭集序》《黄庭经》《乐毅论》等。王羲之七个儿子中,以王家第二子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后世并称他们二人为“二王”。
南朝梁武帝萧衍非常推崇两位先贤的书法,认为他们“书即一人,体兼众妙”,并将他们的书法作品“并排展览”。可见二王的书法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隋:智永和尚 智永(539年—618年)本姓王,原名法真,杭州钱塘人氏,南朝齐、梁两代皇帝后裔。幼年时出家,南梁武帝赐法号智永,唐太宗李渊也赐他姓李。他是唐代贞观年间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外祖父。智永擅长草书,师承王羲之,潜心研究王右军笔法,精研体势,广采博收,最后自成一家,成为当时有数的草书大家。他著述颇丰,《千字文》流传甚广,此外还有《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集王羲之草书孝经》等传世。因他晚年居住在永欣寺内,所以世人又称他为“智永禅师”。
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三位唐人合称“唐初三大家”。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末乱世,他避居吴地,唐初回归中原,任荆王府记室。因其学识渊博,唐太宗李世民召他入京,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为人峻峭,人称“欧阳峭”。其书法初学二王,继学褚遂良,笔力刚劲,世称“欧体”。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 “颜筋柳骨”中的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小名异,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祖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姚崇。颜真卿早年考取功名,在唐朝宪宗时代做过户部侍郎、御史大夫、工部尚书等职。安史之乱中,他坚守临洮,护驾有功,被封为鲁郡公。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张旭秘诀,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世称“颜体”,与欧阳询、柳公权并称为“唐之大家”。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像赞》等。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柳公权的书法初宗王羲之,晚慕颜真卿,兼擅楷、行、草多种书体。他的楷书用笔遒劲有力,结构严谨,风格瘦硬挺拔,给人“铁画银钩”的感觉!代表作有《玄秘塔碑》《金刚经刻石》《吕温文集碑》等。
宋元:蔡襄、米芾、苏轼 宋朝是一个重文化的朝代,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也很多,这里只列出最有名的三位。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人。天圣进士第一。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进翰林学士,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蔡襄一生忠烈爱国,为官清正,不媚权贵,以品行为世所仰,学问为后世师。他在工部任职时,主持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拱形石桥——洛阳桥。他的书法师承欧阳询、颜真卿,兼取魏晋之风,自成一体,世称“蔡襄书”。流传的作品有《万安桥记》《谢赐坐褥表》等。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北宋著名书画家。祖籍山西,书香门第。博学多才,尤工书画。他性格潇洒不拘束,喜穿古装,自称“米痴”“米颠”。他学识深厚,对金石文物有独到见解,是宋代著名的“鉴书”专家。他的书法从魏晋隋唐入手,终得笔法精髓,行书飘逸潇洒,笔画俊秀圆润,结体多变,堪称一代大家。代表作有《苕溪诗帖》《蜀素帖》《彩烟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