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青年书法家有哪些?
我的老师张旭光先生是70年代生人,他小时候在内蒙古包头市插队,1978年考进河北师范学院(现河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到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书法硕士、博士,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是当代书坛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书法家和理论家。
我的另一位老师刘金凯先生也是70年代生人,他的学书经历也很能代表这一辈书法家们的普遍经历——先苦学碑帖,再入名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是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母校担任教职;如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这两位老师的艺术成就和为人为艺都是我非常敬仰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胡抗美老师的例子就很具有典型性;还有一些我身边的同龄人,都是学习传统,科班出身的优秀书法家。他们现在基本都成为各地书协的骨干力量。
说到这想说明的是,现在的年轻书法家很多都是科班出身,其实他们的起点很高了。与传统那些“野路子”出身的书法家相比,他们有着扎实的古典碑帖功底,这是任何“野路子”都不能企及的。再加上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年轻书法家们正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
但另一方面,这种高起点也造成了这些书法家创作上的模式化问题,如何突破自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另外,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媒介渐渐被电子文本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书法作为传统纸质媒介下的审美符号,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很多年轻人甚至我们的中老年朋友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手机电脑普及后,纸笔越来越远了,古人练字用什么工具呢?其实古人的创意远远比我们丰富,他们用毛笔,砚台,纸张之外还借助水来创作…… 水作书,源于古代的“书帖”概念。在古代没有复印技术的时候,将纸放在水里浸泡,然后取出折叠起来,晾干后再展开,就能留下纸的复印件,即所谓“书帖”。
所以古人才会有“墨迹”“书帖”“手札”之类的说法。因此用带有水的工具创作其实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古法”。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而我们却离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年轻一代书法家们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