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什么梁书法家?
高孝樑,字哲之,江苏溧阳人氏。祖籍安徽歙州(今黄山市)。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学者、书画家。曾祖天麟,为清雍正年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编修;祖父振世,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内阁中书等职;父亲国珍,是咸丰年间的举人,担任过山西乡试副考官和太原府学教授,著有《养素轩诗集》八卷。 高孝樑早年随父居太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考中戊戌科会试二甲第五十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予翰林编修。
作为清末民初有名的才子型官吏,高孝樑的书法得益于家学的传承。他的祖父振世和父亲国珍都是道光甲午科举人,乙未年的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两人都是当时的文人雅士、翰墨名家,且都精于书画,但最擅长的是篆隶,尤其喜爱秦代李斯所书的篆书。
李斯的篆书,笔法圆润流畅,结体修长挺拔又互相遮蔽,风格秀逸多姿。受到家学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高孝樑自然对这种字体心生喜爱,于是潜心临摹。成年后,他又遍观历代名家法帖,取法于清代刘墉、翁同龢,形成了自己浑厚端庄、俊朗飘逸的风格。 到了民国时期,高孝樑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参议、财政部税则编纂,常与京华名流相往来。当时北京的书画市场比较活跃,许多名家作品都有市场,比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受其影响,高孝樑的书法作品也经常被社会知名人士求写。当然,他也乐意为之,不过常常“先送旧稿,俟就正之后,再行挥毫”。可见他对自己的字还是颇为自信的。 到了晚年,高孝樑移居台湾。
由于大陆战事频繁,许多文物档案遭损毁,因此他的许多书法真迹没能留存下来。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他在50岁时至70岁之间所写的楹联数幅以及诗词手札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位清末民国初著名文化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