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书法家有哪些?
我爹。 先扯远一点,关于锦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 历史上,锦州的名人还是很多的,从清朝的冯兰克斯到民国时期的鲁迅、张学良,再到现在大名鼎鼎的赵本山。但是,要是论对锦州这座城市的影响和情感的话,这些名人跟一位老先生比起来都差远了,这位老人家就是顾恩复。 可能年轻一点的锦州人对顾恩复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起锦州著名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个现在被称为“辽宁省图书馆锦州分馆”的地方,就是顾恩复先生当年创办的,他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04年,顾老在锦州创建“奉天图书馆”,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网上资料)
言归正传,说回书法家。 我爹年轻的时候喜欢书法,写得一手好字。那时候东北兴一种叫“毛体”的书法,据说这种字体是模仿毛泽东的字体书写的。我小时候常看我爹练字,他最喜欢的是颜真卿的《勤礼碑》和李白的诗歌,每次练完字就抄唐诗,那时候我还没上学,记得最深的一首李白诗是我爹教我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后来,我爹在文化馆工作,那里有一间专门的书法教室,经常有业余爱好者去那儿学书法。我记性最好的时候是在上小学,经常趁我爹工作的时候跑去那个房间去看字帖,什么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有,还有一摞一摞的毛笔纸墨。那时候我小,只知道那些文字非常好看,但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只是记得最清的就是王羲之手写的两个字“永和”。这两字怎么写的我已经忘了,但我至今记得那两个字的神态,感觉那是一个闲适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品着茶,感觉很自在从容的样子。(呵呵,可能这两个字是我印象里最深的字了!)
再后来,我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家里人都很忙,没时间管我,我每天自己走路去学校,在路上买一个包子当早餐,常常边吃边走。有一天早晨,我不小心将包子掉在地上,正好有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我想让他帮我捡起来,但是刚要开口却看到他衣襟上的标志——那是工会的袖标。于是我立刻站起来,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然后对他说:“对不起,同志,您的袖标掉了。”他说谢谢啊,然后笑着走了。那时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救了工人的一条命,他的胃里没有食物,一旦吸入灰尘或者杂物,那可是要住院动手术的。 后来我读了大学,学了医,进了医院工作。再次遇到我爹的时候已经是在医院里了,他来看我,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我爱吃的杏仁豆腐和枣泥糕。我刚要说谢谢,他却先问我吃不吃点心,然后高兴地说他终于吃到我喜欢的点了,这些年总在外面请客吃饭,自己想吃啥却没有机会买。
现在我已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爹也渐渐老去,常和我妈一起逛大街,买点好吃的。偶尔我也会陪他们去买点东西,我爹总是一到商场就直奔食品区,我还是习惯性地为他挑选营养品,他却总是笑,跟我说:“你妈爱吃酸的,你记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