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性画家有哪几位?
“宫廷画家”这个概念在中国画历史上并不存在,因此要谈“宫廷画家”的名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但如果把问题换一种问法:在明清两代,有过哪些职业或身份上属于“臣民百姓”,而在艺术上却又足以与士大夫比肩,甚至最终还赢得了超越的名声的艺术家呢? 这倒是一个值得一答的问题。 因为,虽然这些人在职业上和身份上是“贱民”,但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可以使他们的作品进入“士林”(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且,最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能够突破社会身份的局限,真正赢得文人的尊重,成为可敬可佩的艺术家。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奇特的现象:士子们为了表示自己不拘泥于身份、不固守一格的气度,往往刻意从民间搜罗具有“野逸清趣”的书画作品,将之挂于厅堂之上,以彰其风雅;而对于那些本来有着高妙艺术的民间艺人,他们也往往以平等相待,甚至不惜结为忘年交。
至于艺术上,这些人其实都有着极高的修养和造诣,以至于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够同时兼具“道”与“艺”的双重特色——这是他们在艺术上终于能够与士大夫并肩甚至超越的原因所在。 而要论起他们与“宫”的关系来,大多数都是极为遥远的:有些甚至是根本沾不上边儿的。 不过,我们如果再看晚明乃至清末的艺术风貌,则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文人与艺人已经不再如以前那样刻意区分彼此的界限了,而是纷纷“下里巴人”——无论是士子还是民间画师,都在追求着一种看似“庸俗”实则高雅的艺术风范。
比如,在明代中叶以后,文人们对于书画的品鉴开始倾向于一种“丑怪”的画风,这种画风实际上也正是来自于民间的绘画风格——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民间画工的大量出现,这一风气显然得到了充分的滋养。 在清代后期,这种情况就更厉害了,连皇上都对民间美术风格青睐有加。 总之,这种“下里巴人”的风尚其实是一种打破尊卑、雅俗之见的开放心态所催生的艺术风气,它使中国的艺术领域出现了空前的丰富多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