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外币兑换券是什么?
“外汇兑换券”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限在国内银行机构之间以及客户指定的境内银行的营业网点之间进行外币兑换业务的票据。 1980年4月中国正式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由国家统一收购外汇,企业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要上缴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名称)指定的国家专业外贸公司。改革后,除保留国家收购外汇权外,允许企业和公民个人持有外汇和自由买卖外汇。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0年5月发行了外汇兑换券,作为凭证式证券,以调剂市场外汇供求、稳定汇率。
与现钞相比,它具有发行数量少,不支付利息,不能流通转让等特点。但可多次换取同样数量的现钞,在理论上说,只要换的次数足够多,最终可以兑回等量的原始票面(实际上由于各种手续费和税收的存在,不可能完全如此)。
外汇兑换券面额有10元、50元和100元三种,1987年至1993年期间又陆续发行了20元和50元新券,目前均已停止发行。 从1980年到1992年间,全国银行网点普遍设立了“外汇兑换窗口”,办理民众和外币的兑换业务。 自1993年起,各大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自助结售汇业务。
1994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并决定,取消对外汇的不合理限制,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同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废除外汇兑换券,停止收兑。
至此,延续了十几年之久的“外汇兑换券”作为法定货币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线上跨境汇款平台,比如支付宝旗下“余额宝”、“余利宝”,网银在线旗下的“快汇通”等等,这些线上平台凭借其便捷的服务和低廉的成本获取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对传统跨境汇款业务形成了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