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堂多长合适?
中国画中堂,从历史沿革来看,其长度是和装裱工艺及使用的纸墨相关的。 中国古代的宣纸,是由竹纸发展成来的。竹子生长有成片茎秆的结构,于是古人就将成片的纸张刷上浆糊,粘在一起变成厚薄一致的宣纸。在制作的过程中,每沓(da)纸会有几根茎秆连接着;而每一根茎秆又会分成若干单片子。最早的宣纸是一种可以折叠的纸,是可以对折的。 这种可折叠的单子纸,很适合作画。因为可以把整幅画全部展开,然后卷起来带走。
但是这样的单片子纸,如果用来书写或做成对联,就很容易出现断行、断句的现象。于是古人就考虑到了将几张单子纸胶接起来使用,但这样会增大厚度。于是他们又想出了在纸上打孔的办法,用绳子穿起来,一卷一卷地使用。 后来有了雕版印刷术,人们不用费时费力地去抄写绘画了。于是纸张不必像以前那样费工又费时,纸的厚度也可以加大。这时候出现了“经摺装”。经摺装的构造是在一张纸上打上许多小孔,然后将纸穿连在一起。
到了明朝,人们开始使用墨锭(以前是用墨块)。这种墨锭是圆锥体形状,头部比尾部要细。为了便于在纸上写下大字,就有人把两张纸对齐叠在一起,在上面书写,字写一半,留一半。因为头尾粗,中间细,看起来就像羽毛的根和尖,所以叫“毛边纸”。虽然称“毛边”,却是手撕不下来边的。这时的毛边纸已经可以用于创作了。
到了清朝,有了木版彩色印刷,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艺术行业也是如此,比如民间年画的印刷普及,就促进了民间书画的创作。于是中国画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也日渐多样。 但是不管怎么变,中国字画的基本样式还是保持着的——由上向下,从左向右,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当然,有些画家也会故意打破这些规矩。比如徐悲鸿先生,他的马就很喜欢“跑”出画面去。 现在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可以不必再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一幅好的作品,只要符合构图规律,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趣和感情就够了。至于尺寸的大小,那是没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