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过五厘的钱币吗?
中国没出过这种面值,5%的铸币,但民国曾经发行过面值为10毫(10%)的铜币,而台湾至今在普制币中仍有一款10毫硬币未发行完。 这种小面额的纸钞、铜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因为兑换率很高。举个例子,一块银元可以换俩半开(旧时计量单位,一开等于二钱五分,即2.5%),也就是一块钱能换二毛钱;而一枚10毫的银币就能换一角钱。
当然这种小面额的铜币或纸币,在当时也是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为面额太小,容易假冒和损耗,所以后来这些小额的纸钞、钢镚儿就逐渐退出市场了。不过到了抗战时期,由于物价飞涨,国民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就又大量印发钞票,同时还有“法币”、“联币”等纸币,这些新发的纸币由于面值小,很受老百姓欢迎,但贬值速度也很快。当时一个鸡蛋一两元钱,而买五个鸡蛋的钱只能买一碗面条…… 另外,民国时期除了有银元、铜币之外,还流通着一种很特别的货币——布币。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次以布做为货币的时期。
1935年-1947年间,中国曾在山西等地试点铸造银币,规定每元银价合制布三十尺,每尺银价三圆七角。但是后来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这种以布计价的方法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