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陶艺时候介绍中国?
“中国”这个词很宽泛,我们通常以为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从炎黄舜禹时代开始算起,其实只是指黄河中下游某片地域的历史传承。因为这里是最早产生文明并且没有断层(虽然中间有一段“春秋战国”的混乱期)。
而其余大部分地区在商周时期还被蛮族所统治(夏朝虽然被称为王朝但史料缺失很多,而且年代久远不可考,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传说时代)。直到秦统一中国才有了“中华文明”这个概念,但是“中华民族”的概念一直要到辛亥革命才确立。 而在秦汉之前,特别是西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趋成熟,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史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礼体系逐渐成型并成为了“华夏正朔”,被尊为“天子”的国君(国王)统率下的各诸侯国国人以汉族为主形成了汉民族。这时“中国”一词的开始成为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的正统代名词。而周边各国无论文化先进与否均称之为“夷狄”或“蛮夷”。 秦灭周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以“皇帝”自称并且以“中国”自称,“中国”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代名词进入了历史。 但是这时候的秦朝虽已统一了华夏土地但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因为秦统一战争除了扫平六国复辟势力外还消灭了戎、匈奴等游牧部落,将他们的地盘纳入了版图。这些新征服的地区被统一称为“黔首”。而中原的汉地则在秦朝以前被称为“中州”“中土”,汉朝以后又出现了“汉地”的称谓,但是“中国”一词仍指中原及中原政权。
秦末汉初,汉朝先民已经具有非常明确的“华夏—汉地”民族自豪感。《史记》中有诸多人物事迹表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具很强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天汉”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汉武帝击败匈奴、威震西域时人们认为汉地如同天上的日月那样光芒闪耀,取名为“汉”的“汉人”。 而“中国”到了汉朝时已不再是中原一隅之地,而是汉人的全盛国度——汉朝的领土东到大海(日本),北达蒙古(匈奴),西南至西藏(西南夷),南到越南中部(骆越)。东汉末年,汉民族政治中心进入江南,南方经济文化日益发展。“中国”这一名称也随着汉人政权的迁移而扩展到长江以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边界又向北推移。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将汉人的制度和文化推广到各地,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同化,使得“华夷之防”渐次松绑。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最终也承认了汉文化的优越性,以“中国”自称。后来“中国”一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地理名词,代表华北地区。
隋炀帝时设运河沟通了辽西和水道,加强了西北地区与辽东地区的联系,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唐朝贞观年间打退了突厥的入侵,唐太宗把长安定为都城,并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又打通了横亘于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中国”进一步扩张了版图。
宋朝时“中国”的领土再次缩水,北宋时期的西北、东北和幽云十六州都被辽国所占,只有南方和半个中原被宋控制;南宋时期则全部国土仅占了今天的秦岭-淮河一线,比西汉时期的国土面积还要小。不过,虽然宋朝的国土有限,但它却是经济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对外交流也很频繁,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东南亚乃至印度都有宋朝的殖民地。 “中国”的地理含义也由此演化为了中原王朝的代称。
元明清三代,“中国”成了中原地区和京都的代名词。比如明成祖建的北京紫禁城就被称为“南京”,而北京所辖的北直隶省也被称作“直隶南京”,原属河南省的京汉铁路沿线的汉口、孝感等地因位于京汉铁路的北侧,就被称之为“湖北南京府”。至于京杭大运河畔的苏州,由于其商业和经济地位堪比京城,又被称之为“江苏南京府”。当然还有“天下首府”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