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进口多少望远镜?

丛涵蔚丛涵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光学器件和玻璃材料的紧缺,我军的望远镜生产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绝大部分官兵的视野都极为狭窄。 为了获得更多的观察设备,我军曾经向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寻求过援助,但是得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尽管美军给我提供了2000个最新式的1.5×镜,但到1943年初,我已经将库存的7000个老式1.5×镜全部用完。

虽然英方答应提供一批装备,但实际上提供的望远镜连原数的八成都不到。我方还从国民党方面购买了一千多具望远镜,但是质量也很差。 除了西方国家的少量援助之外,我国自行生产的望远镜主要是解放前在天津建厂的“永盛”牌和“长城”牌,这两种型号的望远镜产量都很可观,不过品质也不算太出色,经常发生故障。

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永盛”牌望远镜就生产了四百万具(也有说法是两千七百万具)。 此外还有“星光”牌,由重庆的“民光”玻璃厂出品;以及“胜利”牌,由湖南沅陵的“湘辉”陶瓷厂生产。这些品牌的望远镜在各地杂货铺里都能买到,价格相当实惠,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不过这些品牌产量都不算太高,无法满足广大抗日将士的需要。 为了满足战斗人员的需求,军工系统的很多单位都开始了望远镜的生产。比较著名的有延安的“北光”厂和太原的“晋光”厂。他们采用的工艺非常原始,就是利用光学玻璃切割研磨成镜片,然后用真空镀膜的方法镀上反光膜,最后组装起来成为成品。

由于技术含量低,这种简易的工艺能极大地满足需要,所以尽管产品质量不太高,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为我军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解放前的这些老字号外,解放战争时期的“光华”厂也参加了这场大生产运动,专门负责生产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产量也非常惊人。

以上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望远镜。还有很多民间机构和个人向我军捐赠了大批的望远镜,这些望远镜的质量和数量都没有办法统计。 面对这么多的望远镜,如何分配和使用就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军队中的望远镜一般只有师级单位才有资格配备,而且一个师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为了使用方便,部队通常以连为单位配发,每个兵发两具。当然,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会额外发一些,例如通信人员、炮手、坦克手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