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评级机构吗?
目前国内的评级行业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一家具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形成垄断优势。 各家评级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大公国际主要做债券评级,上海新世纪主要以贷款评级为主;而一些新成立的评级公司则各有侧重,如北京中联国信是以项目融资为重点,北京大摩以融资租赁为主,深圳的前海征信则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商业保险公司为主要服务对象等等……
不过,不管是老牌子还是新面孔,市场上公认的评级机构一般只有五家,称为“五大” 它们是: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简称“大公国际”)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新世纪”) 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联合信用”) 以及鹏元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简称“鹏元评级”).
除了这 “五大”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金融信用评级的小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为股份制或成立不足5年的企业。由于评级市场的准入机制较为宽松,所以评级机构的数量一度增加很快,到2013年8月已经有超过400家。但随后的市场监管使得许多实力不足的评级机构逐渐被淘汰出局,到2016年初已经不到300家。 我国的评级机构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较少,能够称得上是“专业评价机构”的就更少。大部分评级机构在人员、制度和流程等方面都不能完全实现独立,在评价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其公正性与专业性令人怀疑。
同时国内评级机构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以评级需要的评级资料为例,有的评级的需要提供财务报表等经会计师事务所签字盖章的最新报告,也有不需要的,更有要求提供往年报告的……标准不一,造成参评单位重复准备、多次提交的麻烦。 在评级结果上,各家的评分标准也各有不同,因此造成了等级评定上的困难。而且有些评级机构在收到客户的评审申请之后,并不是马上进行评审,而是要先收取一定的费用后才开始操作。这种先收钱后办事的做法在业内被称为“卖标”,有失公正,也极大影响了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