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是谁的书法?
宋徽宗,赵佶 靖康之变后,被囚禁在北伐路途中,由于无聊,便开始钻研字体,将原来的瘦劲风格加以发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瘦金书(或称“瘦筋体”)。其特点是纤细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略有顿挫;“撇”下笔尖而有钩,轻落而下,过而不断;“捺”下出而向右下收,波道甚宽;“钩”都钩得较长较直等等。后人认为,其结体主要特点是:笔画瘦直,且横细竖粗,姿态侧媚,但富有变化;线条修长,笔力劲健;风格俊逸挺拔、遒劲秀丽。同时具有行书与草书的特点,既是一种独立的书体,又是一种融合的体材,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十分发达。当时社会崇尚雅致的生活格调,书法艺术中流行瘦劲的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宋徽宗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取向。瘦金体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风气的反映之一,它以矫若游龙、飘若飞鸿的线条,呈现出婉约之美,在宋代诸帝的书法作品中别具一格。不过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据《宋史》记载,宋徽宗初为政时喜爱李斯小篆,后来又喜好北朝碑刻,并曾临摹北朝碑刻。为了统一宫中之用字,他令蔡京等大臣撰《国朝正押字法式》三卷,对大篆和小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规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秦篆有深入的研究。此外他还喜欢草书,常与米芾等人一起研究晋人草书。在这些书体的影响下,他的行草逐渐向瘦硬方丽的书体转化,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书。 瘦金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徽宗即位之初,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以小篆为主,其中既有承袭前代的作品也有自创的作品。第二阶段是宋徽宗在位中期,他经常与蔡京等人一起研习北朝碑志,并常临写北碑作品。第三阶段是宋徽宗被俘之后,在这一特殊时期里,他在失去自由之余仍念念不忘书法,于是便在竹木简上书写自己的字体。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演变,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种风格独特、潇洒飘逸的瘦金书了。 在《铁围山丛谈》中有一段关于瘦金书的起源的故事:“宣和间,上令御史王震编次内廷所藏名画,命蔡京题跋于后,一时名公卿,无不挥翰,而太师蔡京则亲为之序……一日,上观汴河冰合,戏作一绝云:‘天堑迢迢水一湾,画楼朱阁倚云端;凤城更晚无风雪,只恐河冰合未寒’。遂诏王震索纸笔书此诗于壁上,时上年二十有一耳。”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瘦金体的产生与宋徽宗的兴趣密不可分。 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以来以瘦劲为美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追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用笔方法与形态,从而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书体。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地尝试着使用新的字体来进行创作,以便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这些努力造就了瘦金书特有的魅力。